欢迎访问『CCTV1直播网』,本站易记域名『CCTV1.TVCCTV1节目表
当前位置:直播首页 >> CCTV1栏目 >> 焦点访谈 >> 正文

焦点访谈 20151211 屠呦呦领取诺贝尔奖

焦点访谈时间:2015-12-11来源:央视网收藏本页报错

北京时间2015年12月10日晚上11点30分左右,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隆重举行。它也迎来了首个中国内地科学家屠呦呦。当天,包括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内的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经济学奖得主共10人获颁各自奖项。

北京时间昨晚,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迎来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正在这里举行。这对于中国科学界也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中国科 学家屠呦呦一身紫色礼服长裙,登上领奖台,从瑞典国王手里接过诺奖奖章和证书。这是中国内地科学家首次获得诺奖自然科学奖。

屠呦呦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为世界贡献了新型药物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因此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2月7日下午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屠呦呦发表了“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精彩演讲,诺贝尔主题演讲会的主持人,卡罗林斯卡学院传染病学教授Jan Andersson在其半小时的演讲全程一直单膝跪在地上,为85岁高龄的屠呦呦拿着话筒,这既是对老人的尊敬,也是对科学的尊重。演讲让很多人第一次知道,屠呦呦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完成了这项举世闻名的科研工作,期间的历程尤为艰辛。

这个故事的起源很不轻松。40多 年前,疟疾正肆虐全球,每年有上亿人感染,几百万人死亡。而在中国海南岛,老百姓更是谈虐色变。海南南桥镇卫生院老院长说:“南桥陵水,有命去,无命回, 可以想像,民谣这样讲的,这个地区疟疾发病率多高,特别是恶性疟疾,当时青蒿素没有发现之前,这个死亡率很高的,一发病就死亡。”

当时疟疾病人已经对西药产生抗药性,人类急需一种新药来对抗疟疾。中国政府为此成立了集合全国专家的523专项研究项目。1969年,39岁的屠呦呦加入523研究团队中的中医药小组,致力于从传统中草药中寻找良方。经过对几百个中药药方的筛选实验,190多次失败后,1971年9月她终于创新使用乙醚提取出青蒿素这种抗疟的有效成分。

演讲中屠呦呦说:“七十年代中国的科研条件比较差,为供应足够的青蒿有效部位用于临床,我们曾用水缸作为提取容器。由于缺乏通风设备,又接触大量有机溶剂,导致一些科研人员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影响。”

而为了验证青蒿素的有效性和毒性,确保临床病人的安全,屠呦呦和科研团队成员主动提出自身服用青蒿素有效部位提取物来做人体实验。

在艰苦条件下不顾自身安危进行科学研究,几乎贯穿523科研项目全程。海南五指山的毛阳地区曾是我国著名的恶性疟疾高发区,曾经因疟疾整村地死人。这里也是523项目的大本营,包括屠呦呦在内的几百名523项目的专家都曾来到这里做科学实验。

深入高疟区捕捉解剖传播疟疾的蚊子,拿自己做人体试验来研究青蒿素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专家们的专业精神和牺牲精神在毛阳老百姓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毛阳卫生院至今保存着当年专家们在这里做科研的仪器。

青蒿素系列药物投入使用之后,我国海南省疟疾死亡率逐年下降,到2010年全省已经没有一例恶性疟疾。

在世界范围特别是非洲,青蒿素每年更是挽救了成千上万人的生命。而在诺贝尔奖这个世界瞩目的领奖台上,屠呦呦也不忘感谢所有参加523项目的同事为加速科学发现转化成有效药物所做出的贡献。她说:“今天,我再次衷心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铭记他们在青蒿素研究、发现与应用中的积极投入与突出贡献。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

青蒿素的故事说明,中医药完全可以与世界更好对话。屠呦呦作为中医药学者首获诺贝尔科学奖,有助于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而如何发挥我国特有的体制优势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如何鼓励科研人员沉下心来拿出更多原创性成果,这也是此次获奖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2024 CCTV1在线直播 www.cctv1.tv CCTV1直播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我们 关于本站 网站地图 留言建议 免责声明 CCTV1回看